中考满分作文2021新版 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作文,是初中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今年,我市继续实施《新课标》中考满分作文“四个一”活动。其中“一本书”即《中学生作文能力训练读本》,“一起读”即《新课标作文素材与技巧丛书》,“一个话题”即《中考满分作文:我的家乡》。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和教学研究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近日我们邀请了市教研室副主任、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市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杨永平同志对我市初三全体语文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讲座中,杨老师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从“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写”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指导思想。
一、写什么
作文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只知道写什么而不清楚写什么会导致作文内容空洞、没有中心,甚至会产生“跑题”的现象。所以在写作时要清楚地知道应该写什么,然后确定写作方向。比如:可以写生活中需要你注意的事情,可以写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来写。
二、怎么写
写作,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话。作文也可以是生活,但生活不等于作文。杨老师强调,写作就是生活的书写。在写作中,杨老师强调要有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有灵魂。
三、怎样地写
杨老师认为,怎样地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主要涉及写作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四、作文的训练与写作教学
杨老师说,语文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核心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关键。他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必须首先认识语文素养,这需要进行长期的语言积累和感悟。而作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分析、思考与表达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从而使他们全面发展。
五、怎样练
练什么?就是指在中考之前,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满分作文。同时,杨老师从写作的基本思路、结构和写法等方面对如何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进行了详细阐述。写什么?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时代相结合,把个人的经历和思考以叙事类文章的形式展现出来。
六、素材整合
在学生已有写作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生活体验,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和选材,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升华主题。
七、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灵魂,没有审题就没有作文。作文材料中往往有许多可以“自拟题目”,而真正的标题,往往又是最重要。题目与文章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题目与文章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正比例关系”:题目占整篇文章的40%——60%左右;命题占整篇作文的70%——80%左右;而立意只占20%——30%左右。
八、选材写作
选材是写作的核心。素材的积累,要从生活中来,到现实中去。从生活真实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素材,然后进行合理重组和筛选,形成有特色的写作素材。
九的评价标准(五个维度)
1.情感: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
2.内容:真实可信,富有文采。
3.语言:准确流畅,能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最深刻的意思。
4.风格:具有个性,不随波逐流。
5.写作: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格。
十、如何审题作文(四个方面):材料分析;
审题立意;审题立意(三个方面):标题,立意,题目。
十一、如何审题?
审题是文章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审清题目,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的方向,把握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才能有的放矢。首先是审清要求。要求明确,就是所写内容要与试题相对应,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范围;其次是抓住关键、核心词或中心句以及写作的对象;再次是把握写作对象、关键词或中心句。其次是审好内容。要抓住内容要求中所体现的主旨与中心;要找到材料中所体现和暗示出来的问题所在;还要注意文体问题。
十二写作的基本步骤和写作能力提升的策略:素材选择与整合;
写作的基本方法,作文的结构与语言;写作要做到“三点”: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情感,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十三写作思路:结构体系的构建;
主题的明确;语言表达的优美。最后,杨老师针对我市学生作文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五点建议:一是写好作文要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关注身边事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二是注意表达技巧;三是注意审题准确;四是加强学习积累语言,丰富自己,提高写作水平;五是重视积累素材。讲座最后杨老师还对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指导:一是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二是要学会用“三个一”的手法——即“一次、三句话”——“三步走”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抒情说理和抒发议论、抒情议论和发表议论。
十四写作方法:“四步走”作文教学法(先学后练,先练后教,边练边学)。
最后,杨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文要重视“写什么”“怎么写”和“怎样写”三个方面,要做到三个坚持:首先坚持读写结合;其次坚持积累材料;第三坚持训练。最后呼吁我市广大教师和学生要重视作文教学,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本次讲座得到了市教研室及各区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我市初三语文教师在网络上对讲座进行了广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