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蔡邕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蔡邕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
原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地理是好,妙操乐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态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皇帝,敕陈留太守催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长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员,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尊敬。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历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生怕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但是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料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愤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推辞,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行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造,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省)
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他年
轻时常识广博,以师礼服侍太傅胡广。他喜爱文章、数术、地理,长于演奏音乐。蔡邕性格忠诚孝顺,母亲从前久病三年,蔡邕假如不是寒暑节气改变的时分,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料母亲)。母亲逝世后,他在坟墓周围盖屋住下,行为举动都按照礼的要求。有温柔的兔子依从地呆在他的屋子周围,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同,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独特,很多人前往观看。
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同,三代不分居,乡里的人都尊敬他的义节。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权肆行,他们传闻蔡邕长于弹琴,所以奏明皇帝,指令陈留太守催促蔡邕进
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遁词患病回到家园了。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明,不好世人往来。
建宁三年,被召到司徒桥玄贵寓任职,桥玄对他很尊敬。后来国君征召他,录用他担任郎中,在东观研讨修撰史书。又升为议郎。蔡邕以为经籍距圣人著作的时刻长远,文字过错多,俗儒顺理成章,贻误后来的学子。
熹平四年,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蔡邕就用红笔亲身写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逝世,董卓担任司空,传闻蔡邕名望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自豪,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罢了。”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没有办法,到了,署理祭酒,很受尊敬。董卓垂青蔡邕的才学,对他十分谦让,每到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协助。
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街坊用酒食款待蔡邕,比及蔡邕去时咱们酒喝得正快乐,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回去了。家丁告知主人说:“蔡君方才来了,到门口却脱离了。”由于蔡邕历来是被同乡尊敬的人,主人匆促亲身追上去而且诘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把状况具体地告知了他,咱们都感到茫然。弹琴的人说:“我方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呜叫的蝉,蝉即将脱离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断。我
心里很严重,忧虑螳螂抓不到它啊。这莫非便是显露在琴声中的.杀心吗?”蔡邕笑着说:“这就完全符合了。”比及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气,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痛斥他,当即拘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恳求只刺面砍脚,以便持续修成汉史。执政官员们很多人怜惜解救他,但都未见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今世罕见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何况他一贯以忠孝闻名,所犯罪过又无切当现实,杀了他恐怕会失掉人心吧?”王允说:“曩昔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诬蔑的书,撒播于后世。如今国家半途式微,国家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奉承的臣子在幼主周围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咱们遭受诬蔑谈论。”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约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榜样,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消灭榜样,废弃经典,国家莫非可以持久?”
王允懊悔,想要阻挠却来不及了,蔡邕所以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北
海人郑玄得到这一音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赞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