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赏析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赏析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前语】
《八阵图》是唐代巨大诗人杜甫的著作。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二句称颂诸葛亮的汗马功劳,特别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干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一致我国的雄图大业,表明怅惘。末句照顾初,三句照顾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情势组成的图形,用来练习戎行或作战。
⑵盖:超越。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算的意思。
【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勋绩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听凭江流冲击,石头却固不自封,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算想吞吴。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称颂诸葛亮的汗马功劳。榜首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建立魏蜀吴三分全国、鼎足而立形势的过程中,功劳为异常。三国并存局势的构
成,固然有许多要素,而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地创立蜀国基业,应该说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归纳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年代的前史实在。第二句是从详细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愈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文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会集、更凝炼地称颂了诸葛亮的军事成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成绩对军事上的'奉献,显得精巧整齐,天然稳妥。在结构上,前句迎头提起,开宗明义;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称颂功劳,一起又为下面凭吊遗址作了衬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慨叹。“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儿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本来的姿态不变,即便被夏天洪流冲击吞没,比及冬天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一八阵图的石堆却仍然如旧,六百年来纹丝不动。前一句极精粹地写出了遗址这一赋有奇特颜色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行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奇特颜色和诸葛亮的精力心志有内涵的联络:他对蜀汉政权和
一致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行动摇。一起,这散而复聚、常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好像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明怅惘、怅惘的标志,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终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底子战略,致使一致大业半途夭亡,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怅惘,并在这种怅惘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年迈无成”(黄生语)的郁闷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谈论入诗的特色。但这种谈论并不空泛笼统,而是言语生动形象,抒发颜色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