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早晚课文字内容
释教迟早课文字内容
导语:在释教礼仪中,迟早课是佛家一种醒觉,检讨自己的活动。是行者个人专心刻苦、抒情宗教情趣的机遇,也是对众生、社会的关心与祝福。下面小编为你收拾的释教迟早课文字内容,期望对你有所协助!
早课:
早课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朗读《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朗读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间,《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有些寺院这两堂功课轮番念,只要在释教节日才念两堂功课。
假如在初一、十五,早课之前加唱“香赞”,即《宝鼎赞》:“宝鼎热名香,遍及十方,忠诚贡献法中王。端为国际祝平和,地久天长。端为国际祝平和,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天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假如在佛菩萨圣诞或普佛时,则唱《戒定真香》。
一般寺院在平常都是直接从《楞严咒》开端。《楞严咒》又称为《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卷。在藏文经典中称为《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西藏各喇嘛寺院也是每日朗读的。经中说,十方诸佛以此神咒而成无上正觉,诵持此咒有降魔息灾、拔济群苦、制伏外道的效果。《楞严咒》的咒文较长,有427句,2620字,其自身就构成为一堂功课。宋元以来一向盛行,特别是南宋和元两代,森林每年于安居结夏中定有三月(阴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为期的楞严会制),节日、祝福、祈求、荐亡等无不讽诵。
念完咒语后,便朗读《心经》。然后,维那起腔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再唱赞偈:“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回向三宝众龙天,看护伽蓝诸圣众。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定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泰。群众
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归依增福慧。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亮无等伦,白毫婉转五须弥,绀目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很多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对岸。南无西方极乐国际,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两序群众出班绕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几百声。接着,转板念“阿弥陀佛”,群众归位,跪下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然后,维那起腔念《普贤菩萨愿王》,悦众敲引磬和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誉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悔过业障,五者随喜积德行善,六者请,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梵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方三世悉数佛,悉数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接着,维那起腔念:“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接铃鼓)”。群众站起来,维那起腔唱三归依。接着,假如逢朔望,加念“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维那起腔,群众跟着木鱼声念“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然后,换成敲引磬,念《大吉祥天女咒》。终,唱《韦驮赞》:“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支持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积德行善难伦,祈求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假如逢初一、十五朔望的时分,早课完后,顶礼三拜,不问讯,依然向上立定,维那师鸣磬三声,独自称各位祖师姓名。顶礼完后,依然站立,维那敲磬三声,然后维那呼:“时维佛历XX年,公元XX年XX月XX日朔(望)旦良辰,群众师聚集大殿普礼三拜”。维那敲三下磬,接三下大钟。这样,早课悉数完毕。
晚课:
晚殿有三堂功课,便是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悔过文》;放蒙山施食。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祈愿自己往生净土。
八十八佛中,前五十三佛名出自《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国际的曩昔佛;三十五佛名出自《决议毗尼经》,是十方国际的`佛。八十八佛都可认为众生作悔过主,因而向八十八佛申诉自己悔过罪恶的希望,是能够灭罪的。
《大悔过文》也出于《决议毗尼经》,唐不空三藏曾译有《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可见在印度也是日常遵行的。终一句“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根据《焰口经》而增入,合为八十九佛名。
原本,诵念佛号时,要求配以礼拜的动作,一佛一拜,再加以礼佛开端前的诵偈和发愿文时所行的礼拜,及后来朗读《大悔过文》时所行的礼拜,一共组成一百零八拜,表明愿断一百零八烦恼的意思。
一百零八礼的礼法是:初四句、金刚上师、归依佛法僧三句、“我今发心”至“三菩提”、尽虚空悉数诸佛、悉数尊法、悉数贤圣僧各一礼,如来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八十九礼,“如是等”至“今皆悔过”、“今诸佛世尊”至“我今归命礼”、悉数十方国际中八旬、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以诸胜妙华曼十二句、我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十方悉数诸众生四句、十方悉数人间灯四句、诸佛若欲示涅槃四句、悉数礼赞供养福四句、愿将以此胜积德行善十六句各一礼,合满其数。
我国古人虽把悔过文定为一百零八礼,可是实践除了个人如法礼诵以外,在森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
八十八佛后,群众问讯回身对面而立,进行蒙山施食。蒙山施食仪是宋代外国甘露法师(或是不动)所作,他居住在四川雅安的蒙山,他根据《救拔焰口饿鬼经》以及《水陆施食法》,并且以“威德光亮如来咒”及“甘露咒”为主,会集各种密教的咒语,成为《施食仪》。在施食时,先预备一杯清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必定的观想,口中朗读必定的咒语,双手作必定的手势,三密相应,才干成果施食。
放完蒙山后,维那起腔,唱:
“四生登于宝地(行者向上礼拜),三有托化莲池(行者向左拜,群众问讯以答),河沙饿鬼证三贤(向者向上拜),万类有情登十地(行者向右拜,群众问讯以答)。
阿弥陀佛身金色(行者向上拜),相好光亮无等伦,白毫婉转五须弥(至班首前一拜,问讯,往回走),绀目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很多亿(在中心本来的方位向上一拜),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至维那前一拜),九品咸令登对岸。
南无西方极乐国际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行者至方丈前一拜,若无方丈,向上三拜,问讯,归位)。”
接着,用引磐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代遵式大师所作“专心归命”等《小净土文》。然后,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群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前半句偈是‘警策群众偈’,是《出曜经》中叙说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形而说的偈子;后半句偈是“普贤警众偈”,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行稍有懈怠。
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被森林朗读仪中选用,北宋《禅苑清规》卷二《朗读》条中便录有此文,今后各种清规和朗读集也多录入。
然后,三归依,念《大悲咒》,唱《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支持法王城,为翰为屏,梵
刹永安定。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明清以来,迟早课成为寺院一起修行的必修课。可是,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些寺院五堂功课悉数念完,有些寺院则没有。并且,在腔调上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