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翻译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翻译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管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前语】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作者此诗中阐明晰自己的观念。认为人到晚年尽管有人瘦、发稀、视力削弱、多病等晦气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刻、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假如详尽全面地加以考虑,就能建立正确的晚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心境中摆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绚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欣赏,成为千古传扬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存亡问题的.清醒而达观的知道,阐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心情活跃对待人生。
【注释】
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珍惜。
4、带:腰带。
5、频减:屡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道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医治办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求,这儿指延伸寿数。
10、谙:了解。
11、阅人如阅川:意谓履历人生好像积水成川相同。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阅历。
12、幸:走运,引申为长处。
13、下此:指改动对变老的担忧心境。下,攻下,等于说“处理”、“领会”。此,指“顾老”,对变老的担忧和担忧。
14、翛然:无拘无束,心境痛快的姿态。
15、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儿指晚霞。
【翻译】
人谁不管虑要变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明爱抚?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放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珍惜眼睛,常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阅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触摸了解的人越多调查起来愈加一望而知。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担
忧就会心境痛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抵达桑榆之间已近黄昏,它的霞光余辉照样能够映红满天。【鉴赏】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举动多有不方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临这样的暮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沉、失望的心境,而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管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榜首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管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管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少帽子便主动偏斜,为了珍惜眼睛而抛弃书本不读了,常常请医师调度、医治,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接受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明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维情怀的回应,阐明在对“老”的观点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热。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机,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阅历的事多,了解也深入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相同,一望而知,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考虑深入,浓缩着人生的精华;知道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维;爱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暮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能够照得满天彤红、绚烂无比呢!这儿诗人用一个心旷神
往的厚意比方,托出了一种旷达达观、活跃进取的人生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