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全文翻译赏析
《国殇》全文翻译赏析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抢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挚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地利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田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烈兮不行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灵魂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织啊刀剑相砍杀。旗号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抢先。犯我阵地啊蹂躏我部队,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暗无天日啊威严神灵怒,严酷杀尽啊尸首弃田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程很悠远。佩戴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别离啊壮心不改动。真实勇敢啊赋有战役力,一直刚烈啊没人能侵略。身已逝世啊精力永不死,您的灵魂啊为鬼中英豪。
赏析: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初至“严杀尽兮弃田野”为榜首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献身的经过。
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作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作尖利的兵器闻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盔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阐明楚军配备的精巧,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英姿。而描绘将士的英姿,恰又为下文描绘他们献身之壮烈打下了根底:这是一群英豪兵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役。因而,初这一句对楚国将士英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凉气氛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形的描绘。“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形。“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旗帜遮天蔽日,他们人数很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暴风驱逐的满天乌云,黑漆漆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只写出了敌人的强壮、气势的凶狠,以反衬楚国将士的勇敢无畏;一起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郁的战场气氛:暗无天日,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凉颜色。
尽管面对着强壮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依旧奋勇抢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的战役。“车错毂兮短兵接”,咱们的耳中似乎听到了烦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兵士们沙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触目惊心的厨杀呵!
可是,究竟敌我力气悬殊。楚国的将士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绘了他们作终的殊死搏斗和壮烈献身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队伍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间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下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子将驾车的战马纠缠在一起逐个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以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举动,来表明他们必死的决计。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终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豪,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体现出一点点的怯弱和惊骇!可是,鼓声总算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身横陈在宽广的田野上,他们整体为国捐躯了。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完毕,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献身将士的哀悼与表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田野”的`将士们无比悲痛的吊唁:祖国的英豪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悠远的田野里,你们安眠了,永远地安眠了!可是,这四句的爱情颜色并不只仅是悲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授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豪形象。因而,在悲痛之中又充游了“勇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身后仍保持着战役的英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凉气氛。
诗的终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献身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表扬。既表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烈、凛不行犯;更表扬他们身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终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表扬,也是对生者的鼓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高点。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豪主义的赞歌。古代撒播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听心、鼓舞斗志
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篇所发生的年代环境决议的。屈原所在的年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因为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糊涂,焚国连续大北于强秦,丧城失地,献身沉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具体的记载。可是,楚国公民是赋有荣耀爱国主义传统的公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标语之所以会发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沉重的献身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耻的决计。这便是《国荡》这一悲凉祭歌得以发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巨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力。屈原自己便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而他才干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烈兮不行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专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出路的人,因而《国殇》对那些献身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表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怜惜。试与声称“燕许大手笔”的唐燕国公张说所写的《吊国疡文》相较:
见马血兮夜然,闻殇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愤慨,抚珠铃而泪滋。横万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写悲…殪田野兮怎么办?违君亲兮不见。于戏,何天命之奄忽,俾善良之礼兵,为蛮夷之俘骨。
尽管张x中也有“横万里”、“吊群山”等气候苍茫的词句,但作者仅仅用来描述“悲”、“恨”的深广无量罢了,决不能给人以鼓舞斗志的力气。至于梁简文帝萧纲的《祭战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功臣,苏逢漏网。校尉霑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辩名传。”(《艺文矣聚》卷三十八)则只不过是哀叹身死国务而不蒙恩赏、声名不传罢了,那就更不足道了。能够毫不夸大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凉的爱国主义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这首祭歌之
所以如此悲凉动听,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捉住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豪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身后,均非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势和至死不屈的气魄,增强了诗篇的悲凉颜色。经过战场现象的描绘来烘托、烘托楚军将士献身的勇敢悲凉,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说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咱们再看“地利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田野”二旬。“严杀尽兮弃田野”尽管现象很凄惨,但“地利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幻想此刻战场上暴风怒吼,飞沙走石,如同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献身而悲怆,而愤恨呼号。这就有力地烘托烘托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田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凄惨、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勇敢献身的悲凉。